2015年11月30日 星期一

攝類學隨筆

賽倉攝類學-第一課-第一節理路實際演練版
  • 上次簡單的介紹了第一段理路的架構。其實就是把平常辯經場上辯論的模式簡化記載在書上而已。
  • 初期主要在練習"熟練讀"(表達的順暢為主,理解為輔)
  • 以下會依著攝類學的原文 把問答詳細的寫出來...
1.:ཁ་དོག་ཡིན་ན་དམར་པོ་ཡིན་པས་ཁྱབ་བར་ཐལ། ? [問難者詢問立宗者]
2.: འདོད། ~ [承許]
3.: འདོད་ལན་རྩིས།   (請他復述他剛才“承許”了什麼)
4.:ཁ་དོག་ཡིན་ན་དམར་པོ་ཡིན་པས་ཁྱབ་པ་འདོད། ~(復述所承許的部分)
5.:ཆོས་དུང་དཀར་པོའི་ཁ་དོག་ཆོས་ཅན༑ དམར་པོ་ཡིན་པར་ཐལ། ཁ་དོག་ཡིན་པའི་ཕྱིར། (問難者想找出不遍的例子來破斥他宗 所以以白法螺為例子:問難者認為白法螺是顏色但不是紅色)
6.:རྟགས་མ་གྲུབ།~[這邊立宗者只能回答“འདོད”或是“རྟགས་མ་གྲུབ”如果答“མ་ཁྱབ”的話就違背一開始的承許L2~L4]
7.:རྟགས་མ་གྲུབས་རྩིས།(要求復述剛剛的承許)
8.:ཆོས་དུང་དཀར་པོའི་ཁ་དོག་ཁ་དོག་ཡིན་པ་རྟགས་ན་གྲུབ།(就是白法螺的顏色不是顏色的意思)
9.:ཆོས་དུང་དཀར་པོའི་ཁ་དོག་ཆོས་ཅན། ཁ་དོག་ཡིན་པར་ཐལ། དཀར་པོ་ཡིན་པའི་ཕྱིར།(這時要成立白法螺的顏色是顏色)
10.:རྟགས་མ་གྲུབ།
11.:ཆོས་དུང་དཀར་པོའི་ཁ་དོག་ཆོས་ཅན། དཀར་པོ་ཡིན་པར་ཐལ། ཆོས་དུང་དཀར་པོའི་ཁ་དོག་དང་གཅིག་ཡིན་པའི་ཕྱིར། (這邊提到一個“...དང་གཅིག”的概念 後面的課文會提到 暫略~先翻譯成“和xxx是一的緣故”所以這邊翻成和白法螺的顏色是一的緣故)(基本上所有存在的東西都會和他自己是"一" 例如:དངོས་པོ་དངོས་པོ་དང་གཅིག་ཡིན)
12.:འདོད~(課本提到的"རྩ་བར་འདོད་ན"就是指從這條理路開始一路承許回去到L5 所以L5的因就會成立。在因、周遍都承許的狀況之下剩下的可能性只能འདོད了)
所以下一次會處理立宗者如果承許了"ཆོས་དུང་དཀར་པོའི་ཁ་དོག་ཆོས་ཅན༑ དམར་པོ་ཡིན་པར་ཐལ། ཁ་དོག་ཡིན་པའི་ཕྱིར། "的話會怎樣~

2015年11月26日 星期四

攝類學隨筆

#範圍:哲蚌寺、果芒札倉、賽倉攝類學、第一課、第一節理路

原文:
1.།ཁ་ཅིག་ན་རེ། ཁ་དོག་ཡིན་ན་དམར་པོ་ཡིན་པས་ཁྱབ་ཟེར་ན།
2.ཆོས་དུང་དཀར་པོའི་ཁ་དོག་ཆོས་ཅན༑ དམར་པོ་ཡིན་པར་ཐལ། ཁ་དོག་ཡིན་པའི་ཕྱིར། ཁྱབ་པ་ཁས། མ་གྲུབ་ན།
3.ཆོས་དུང་དཀར་པོའི་ཁ་དོག་ཆོས་ཅན། ཁ་དོག་ཡིན་པར་ཐལ། དཀར་པོ་ཡིན་པའི་ཕྱིར། མ་གྲུབ་ན།
4.ཆོས་དུང་དཀར་པོའི་ཁ་དོག་ཆོས་ཅན། དཀར་པོ་ཡིན་པར་ཐལ། ཆོས་དུང་དཀར་པོའི་ཁ་དོག་དང་གཅིག་ཡིན་པའི་ཕྱིར།
5.རྩ་བར་འདོད་ན། ཆོས་དུང་དཀར་པོའི་ཁ་དོག་ཆོས་ཅན། དམར་པོ་མ་ཡིན་པར་ཐལ། དཀར་པོ་ཡིན་པའི་ཕྱིར། མ་ཁྱབ་ན་
6.ཁྱབ་པ་ཡོད་པར་ཐལ། དཀར་པོ་དང་དམར་པོ་གཉིས་ཀྱི་གཞི་མཐུན་མེད་པའི་ཕྱིར། མ་གྲུབ་ན།
7.དཀར་པོ་དང་དམར་པོ་གཉིས་ཀྱི་གཞི་མཐུན་མེད་པར་ཐལ། དཀར་པོ་དང་དམར་པོ་གཉིས་འགལ་བ་ཡིན་པའི་ཕྱིར།

翻譯:

1.有人說(或曰):「是顏色的話一定是紅色」 2.以白法螺的顏色為例(有法);應該是紅色的;因為是顏色的緣故。週遍已承許。 [對方答:](因)不成的話。
3.以白法螺的顏色為例;應該是顏色;因為是白色。[對方答:](因)不成的話。 4.以白法螺的顏色為例;應該是白色的;因為和白法螺的顏色是"一"的緣故。
5.根本承許的話(從L4承許回去L2)
6.以白法螺的顏色為例;應該不是紅色;因為是白色的緣故。[對方答:]不遍的話 7.應該是遍的;紅色跟白色兩個的"交集"是沒有的緣故。[對方答:](因)不成的話。 8.白色跟紅色兩個應該是沒有"交集的";白色跟紅色兩個是"相違"的緣故。
9.//原文至此結束

2015年4月30日 星期四

四家和註 每日讀 4.30 止觀篇

今天的段落是討論“一切功德皆是止觀之果” 宗大師先把它宗的疑惑標明出來~


2015年4月24日 星期五

四家合註 每日讀4.24

能直接用藏文去看宗大師的廣論原文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不然幹嘛要讀一堆原文書 ==


四家合註 每日讀4.23

歡迎所有會藏文的人一起編輯喔~下面的文件是開放大家自由編輯的 但是請勿隨意刪改 可以用括號把自己的想法加進去提供大家參考






藏文 四家合註 每日讀 4.22


2015年4月22日 星期三

全廣4.22

[日常法師開示]第二個呢,你要如理地,要多看、多讀這個大經大論(明示方法:宗)個大經大論是什麼?無垢的經論,這個概念很重要。那個時候才給我們正確的認識,而且這個時間恒長、勇猛,只有在這種情況之下,你才有機會,才有機會。(標定"經論"範圍)因為我們無始以來的習氣,這個力量非常強、非常強!這個力量非常強、非常強。(因:習氣強猛)


如果說你不認識,固然絕對談不到;你認識了,不努力作意對治的話,它還是一樣,沒有用。所以它需要兩個條件:第一個,一定要正確的認識,第二個,認識了還要作意對治。否則你不知不覺當中,那我想我們都有這個習慣吧!你並不曉得,在不曉得的行為當中,都是照著老習慣,對不對?我想這個人人體會得到的,所以你要想把它扭過來,只有一個辦法,叫作意對治。(宗:認識了還要"作意對治"  因:就算認識了還是沒有用  喻:下述)


這是所以為什麼大家,我跟你們說要看那個《了凡四訓》。《了凡四訓》當中有兩點對我們特別有用:一個是前面的袁先生,他自從見了雲谷法會禪師以後,決心要改過了以後,那個時候他內心當中,有兩句話,從前只是悠悠放任,這是以前的;現在呢,以後自有一番戰兢惕厲現象。那個就是說,他正確地了解了以後,真正要想改過來,必定要的作意對治,他一直在作意對治它──欸!不要讓那個老毛病,不要讓那個老毛病,不要讓那個老毛病!就是這個。否則的話,你就算認識了以後啊,沒有用!(正例:戰兢惕厲改過)


所以它那個上面告訴我們哪,天下的英雄、豪傑、俊彥不少,但是他為什麼改不過來呢?只有兩個字──「因循」,就是照著老樣子,「苟且」,就是這樣,他未嘗不知道,但是他就沒有作意對治。(反例:不作意對治的過患)


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不是我們現在懂得了;往往有的時候懂得了以後,反而還增長很多毛病,開起口來啊比誰都懂,但是自己的行為是老毛病。這種東西那是很可惜、很可惜的!這種人將來變成功什麼?三世怨的時候啊,就是那種世間很聰明的人,腦筋非常好。有很多人你看他腦筋很好,但是呢,哎呀!做什麼事情啊,都是到處碰壁,他自己還覺得很聰明一等呢!那這種毛病就在什麼上面?就在這個上頭,這樣。欸,你說他不知道嗎?他知道的,但是行為嘛他不相應。因為行為不相應,所以感得的好的果報沒有;因為腦筋肯動,所以這一世還是有這個東西,這第一種。(反例二:等流保有思辨習氣 果報不好 成因:行為不相應,所以感得的好的果報沒有)


第二種呢?後面像《俞淨意公遇竈神記》這段公案當中,他特別說的是什麼?他自己啊並不自己正確了解,他並沒有想真的想做惡,他還是很想做善哦!他自己覺得:喔唷,惜字、放生,跟了很多同修大家做那個什麼、做這個。唉呀!大家做了很多善事,嘿!結果啊,一點好報都沒有。幸好他還肯恭敬那個竈神,所以那個竈神說:「因為你一向對我很恭敬侍候啊,所以我今天告訴你。你以為做了好事啦,結果上帝派了一個日游使者,跟了你三年,你一個好事都找不到,只看見你的意惡重重啊!」這個也說明什麼?第二點說明,我們往往啊自己不知道,這個是更嚴重的。然後他不知道,還找種種……他不是藉口啊!他每年還抱怨,還寫那個疏文報告上帝:哎呀,說我做了這麼多好事,怎麼一點好報都沒有,只有惡報啊?(喻:沒有正確認識 一樣結果 還更嚴重 不知錯誤)

這是關於這個地方,像跟我們日常相關的幾個典型的例子啊,來告訴我們策勵一下。我們今天難得有這個機會,得到了這樣的完美殊勝的教授,我們務必想辦法,採種種的方法,怎麼樣使這個圓滿的教授啊,能夠真正運用,改善我們自己的人生。
(結勸:應受用圓滿教法) 應該說這個教法就是幫助我們建立正確認識並實踐的方法


那下面說「諸佛菩薩唯見此是」,沒有一個例外的,佛菩薩都是這樣,這個才是真正最快速成佛的殊勝方便故。下面引這個論上面這句話,引那個論上面這句話。(《入行論》云:「能仁多劫善觀察,唯見此能利世間。」)前面曾經說過,阿底峽尊者到西藏去的時候啊,人家問他說最好的找一個快速的方法能夠成佛,阿底峽尊者怎麼說啊?「哎呀,我也希望有這個,我也在求這個,我也巴不、急不得不要這樣地修啊!但是據我所知,說啊,不修菩提心、不學菩提心,然後呢不根據菩提心去學,修行圓滿兩種資糧的佛法啊,不知道,我可不知道,佛經上面也沒有。」這是非常清楚、非常明白。而阿底峽尊者所代表的是什麼呢?就是當年印度小乘、大乘、性宗、相宗、乃至於各派的傳承的中心,說得這麼清楚、這麼明白,這麼清楚、這麼明白。不但我們世間的經典他都看見,大家看他那個傳記當中,他到後來,或者定中,或者夢中,看見很多空行世界,那從來沒有看見過的,他都看見過,過目不忘。但是他卻沒有看見說,啊,居然有不要菩提心,居然不要積聚兩種資糧能成佛的方便,他沒看見,就這樣。所以前面啊,我重新把這一點,用很通俗的話來大家策勵一下、鼓勵一下。我們翻過去,發了這個心了,下面還要讓它增長啊,增長啊!
(宗:菩提心為成佛最勝方便
因:引《入行論》
喻:阿底峽尊者為當時善巧 也說唯有菩提心是最勝成佛方便 呼應入行論 )




稍稍討論一下"唯"見此能利世間 的唯字 真的是只有這個方法嗎?這個"唯"是否排除掉了其他種可能呢?就阿底峽尊者的那句話「不修菩提心、不學菩提心,然後呢不根據菩提心去學,修行圓滿兩種資糧的佛法啊,不知道,我可不知道,佛經上面也沒有。」先不管什麼考證什麼的 論式表達一下:
1.不修菩提心而成佛的佛  ... 是不存在的...因為 上述阿底峽尊者所說的緣故
若"承許"的話...   
2.成佛的話一定要修菩提心 ... 因為不修菩提心而成佛的佛是不存在的.
若"周遍不成的話" (就是回答"不一定"的意思啦~)
3.應是周遍的~...因為成佛只有修菩提心與不修菩提心兩種 而 不修菩提心的那種又不存在的緣故
3可以說:應是周遍的,因為佛由菩薩所生故
不承許的話,入中論云:諸佛為菩薩所生(我自己翻的)
不周遍的話,應是遍的,因為菩提心是眾生與菩薩的分別之處,入行論云:生死獄繫苦有情,若生真實菩提心,即刻得名諸佛子,世間人天應禮敬
~小小的把廣論跟理路結合一下~關於基礎辯論理路 我之前也有PO 可以稍微了解一下

2015年3月24日 星期二

赤仁波切 善說精髓 第一天 大綱 下午場





赤仁波切 善說精隨 第一天 大綱
~下午場
  • 暇滿難得討論
    • 三種角度
      • 喻:難以想像-盲龜喻
      • 因:難以具備-持戒加上施等助伴 無垢淨願(要得到一般的人身至少需要持一條戒 要暇滿的人身的話需要淨戒)
      • 本質:難以聚合-若以聲聞地的標準的話 龍樹菩薩都沒有得到暇滿身(沒有佛陀住世的條件)
    • 難得易失-念死角度
      • 死亡決定:生命如同水中的泡沫 一點小緣就可以讓人死亡 我們投生之後就一步步的走向死亡 (細分無常:剎那變異   粗分無常:生命盡頭)
      • 死無定期:有些在母胎中就死亡了 人命如閃電一樣
      • 結:此法類相當重要 是策發修學佛法的關鍵 若心有念死雖寡聞但是還是修習正法 “對於忘失念死的人而言 密集金剛的修法也不深 反之 三皈依亦深” 世間的順緣沒有具備對我們修法沒有多大影響
廣論:“生起今日有可能會死對我們都很有幫助”因為我們有“俱生常執”
世間沒有心要 所以要成辦三種心要(成佛 解脫 來生暇滿)
      • 現象:大多年長的才會努力修法
    • 調整動機:
      • 下士:最下心要要達成的話 需要皈依業果 做好根本不怕下一生去哪裡
佛是示道大師 告所們生死因是什麼應該如何做才能解脫 (服藥喻)
外道:造物主高興就解脫
補充譬喻:重病患 犯人
      • 中士:沒得到解脫根本沒有快樂 還是會墮落 所以要修學“四諦”生起無我慧滅除煩惱 (砍樹喻:手 斧頭 樹)無我慧需要有緣空的奢摩他為基礎 玩空的奢摩他又需要戒律為基礎(如同需要健壯的手臂也要有健壯的身體為前提)
      • 上士:就算得到解脫 利他不圓滿 自利也不圓滿 (因為自利不圓滿所以利他也會不圓滿)
師長介紹這一些道次第調整弟子的動機 令弟子知道 下中士是上士的基礎  
~“前後二要事”就是調整動機跟回向~

大概記了這一些一定會有缺漏錯謬的過失 僅供參考

2015年3月23日 星期一

赤仁波切 善說精髓 第一天 大綱 上午場


赤仁波切 善說精隨 第一天 大綱


上午場~
  • 正法總相 眾生別相 概念解說
    • 法王常提到要注意這個概念(在格魯雖不常提到但是嘎舉祖師有提到)
    • 正法總相:指大小顯密四續部的內涵有沒有正確的了解是有誤的還是無誤的
    • 眾生別相:特殊根氣有情(密勒日巴尊者) 一般成佛要多劫 但是密法有即生短年的方法   (密勒日巴尊者也受到許多苦行.被當椅子坐 不能聽法...)
    • 收攝:所以學法要了解這兩者的差別(法王提出要重視這兩者差別)要了解這兩者的''分別'' ''根源''
    • 沒有學習此概念的過患:生起''只要依靠師長的口訣不需要廣大聞思的見解''   
還有密勒日巴尊者說:''我不是在白紙黑字中學法 生活中的一切都在告訴我們正法''  但是 我們適用嗎? 尊者又說''雖然自己不知何謂正法 但是依師而到達彼岸''
  • 道次第 廣中略 分法解釋
    • 兩種祖師的說法:討論''廣中略三種道次第''的排序 是 ''廣論 略論 攝頌'' 還是 ''廣論 攝頌 略論'' (因為會有一些祖師認為攝頌雖然篇幅不多但是精要的表達道次第的內涵
    • 平時還是用:廣論 略論 攝頌 的排序(不相違)
    • 如同密勒日巴尊者的道歌雖沒有''定義'' ''分類'' 但是還是有很多道次第的內涵
    • 有空可以背攝頌
  • 細說暇滿(攝頌)  
    • 定義閒暇:我們都會自認為有暇滿人身 但是人身中大多沒信仰 有信仰又不了解教義 了解了又不去修持 我們沒有用在應該用的地方 不算閒暇 大多用在世間事上
    • 如意寶譬喻討論:
      • 宗大師寫這一些頌文不是如一般世間的誇飾譬喻 而是將心中的體會寫出
      • 真的有如意寶嗎?現今雖然沒有如意寶但是還是有很多東西可以成辦現世的快樂 (提一下寶石的安立問題) 真的暇滿人身為什麼勝過如意寶呢?
      • 現世樂分析:''食衣名'' 去除食衣之欲還簡單 但是名就不是那麼容易捨棄(大格西 學者...都一樣) 追求現世快樂結果就是三惡趣(阿底峽尊者所說)
      • 如意寶不但不能成辦三種心要(成佛 解脫 不墮不閒暇之處)還有可能讓我們作惡而墮落 世間財累積的同時也會招來敵人 ...種種過失
      • 世間:現世為基準     出世間:後世為基準 (其他宗教也共許)
    • 做結勉勵:
      • 我們覺得成佛解脫難 但是從已經有暇滿人身開始比惡道有情容易吧(大銅球譬喻)
      • 不要以為自己是佛弟子有在學法就滿足了 (入行論)




早上場結束  


附註:做完筆記再用電腦打一次 除了複習一次之外 也可以大家一起分享討論 祈師加持~


2015年2月25日 星期三

全廣2015.2.25~26

全廣2015.2.25~26



[日常老法師開示]所以我們今天繼續接下去。說...
  • 立與未立大乘根本,入與未入大乘之分,一切皆是相值於此,(跟掌中解脫科判:顯示入大乘門惟是發心呼應)
[日常老法師開示]這個大乘的根本在這個地方,就是大菩提心,你是不是算大乘人,基本問題在這裡。 大家也回想一下啊!大乘跟小乘之別,是在行分,不在見分。什麼是行分?就是大菩提心,是方便。什麼是見分?見空性。不是說你今天大徹大悟了,這個法是大法。不!不是 說今天的密教的灌頂是大法,不!而是什麼?這兩樣東西──所以禪宗,那的確是個了不 起的大法,密教的,的確是個了不起的大法,但是它是共因哦,像水、土、肥料等等;大 菩提心才是這個的不共因,大乘的不共因是在大菩提心。你有了這個大菩提心,然後呢你 學禪也得,學密也得,都對,念佛也得,什麼都對,持戒也得。你沒有這個東西的話,不 管你那個法多大,對不起,跟大乘是了不相應!這我們要了解的。
  • 故一切時應觀於此令心生起。若生者善,若未生者莫如是住,
 [日常老法師開示]所以在任何時候,要自己反省觀察內心啊!說:欸!我是不是向這條路上走?想辦法 把這個大菩提心啟發出來。如果生起了,好極了!就是這樣地繼續努力。還沒有生起來, 不要停在這裡啊!應該怎麼辦哪?下面這個三件事情,就是我們修學佛法最重要的,最重 要的就是在下面這幾句話。應該怎麼辦呢?
  • 應常親近開示此法大善知識,常與如是修心伴侶共同居住
[日常老法師開示] 親近善知識,沒有第二條路好走!沒有第二條路好走!這個善知識分兩部分,最主要的,就是你的尊長善知識。還有呢?同修的、共同的,這個就是僧伽團體。這個僧伽,不 是單指這個形相,而指這個內容。這個太重要的!以我們現在眼前的情況來說,我們聽那 個教法,大家聽得,唉呀!非常起勁,非常高興,幾乎沒有一個例外的,現在。我已經感受得到,只要在座聽的,人人對這個教法這麼歡喜!但是儘管他歡喜是歡喜啊,極大部分人都有這感覺:唉,聽的是好啊!唉,這個做起來啊,就這麼不容易做;要改習慣哪,更是難得很! 反過來呢?往往我們看見了形相,看見了這個,哦!就覺得這個好;看見那個,就很容易跟著它轉。哪怕他跑到別的地方去住了一晚,聽見人家的這個早晚課,唉呀!他覺得這個早晚課很好;看見那個走路的形象,啊,覺得他這個形象很好;然後呢,看見他那個 穿衣服,他那個衣服很好。那很容易跟著他轉啊!但是這個圓滿的教法,我們聽得這麼個來勁,卻是沒有辦法內心上面策勵我們馬上起步,原因何在?那就是我們眾生無始以來的 習氣,這個就是什麼?無明相應的所謂無明、塵沙、見思等等。 平常我們一向都是散亂心當中,對我們真實的內容啊,都是所謂「外門轉」。它那個六根所對啊,都是緣著這個塵境而所轉的(指出六根的特性)是吧?眼睛看見了,耳朵聽見了,很容易被它轉去。可是一個法,你要產生堅固的力量的話,一定要你深入地思惟,這樣,產生決定的見解,那個時候才產生功效。所以儘管你懂得了個道理以後,如果說你沒有能夠深入思 惟,產生定解之前的話,它本身不穩。如果再加上環境什麼輕輕地一動、一轉的話,也不 曉得跑到哪裡去了。所以在這個地方啊,單單告訴你的是尊長善知識還不夠,還要得環 境,所以這個就是同行、同修,共同的團體。所以真正修行最佳的地方──僧團,而這個僧團首要的──見,見解要共同,同修。那個時候,你眼睛所見,耳朵所聽,一舉一動啊,都在幫助你增長,那個時候就如虎添翼,這是我們了解的。 你不是說:「唉呀,我聽懂了一點道理啦!我自己就可以啦!」沒有用!那現在啊, 乃至於懂都不懂,他就要關起來,說閉關去了,我不曉得他閉些什麼關!啊,自己我就有過這個經驗,我以前啊,以前經常、常常閉,我幸好我倒沒有閉長期的三年的關。我第一 次閉的時候啊,那個時候就有人勸我。最早是印導師,說:「這個某人哪!那個閉關不簡單哪!講講道理可以啊!所以大陸上面真正修行的老禪和子,你有了問題,這非靠他指導不可啊!」當然,他老人家對佛法上的認識,當然這句話是絕對有分量,可是那時候我年輕,還是不能聽他。雖然不能聽他,他這話對我有絕大的恩德。所以我並沒有說長期,一閉閉幾年,那好、好、好,短期的來試試看,這樣。 從此以後,我經常地試,最短的一個禮拜,最長的三個月,就這樣試。自己曉得,儘管我那個時候已經有了這本書,我每次開始閉的時候,一定事先看一遍──啊,應該說, 一定是也沒有一定,平常總是先把它溫習一下,然後呢,擺在這個地方,到有問題的去翻。就是自己發現哪:唉!這樣,就關起來的話,實在浪費的時間實在太多、太多!你得 不到善巧嘛!所以這個地方,千萬大家注意啊!你真正要修行的話,沒有最完整的指導, 而且這個指導,必定要有完整的傳承,這個是太重要了!這太重要了!那麼第一個,這一 點記住喔!第一點。第二個呢?單單這個夠不夠?還要(以上指出未經師友環境幫助生起定解而閉關之缺點)
  • 觀閱顯示此法經論
 [日常老法師開示]一定要還要拿大經大論,這個大經大論前面一再說過的,要無垢經論。現在我們有太多的這種各式各樣的書籍,這種書籍對初機介紹,種善根是非常好,因為文字淺顯,我們容易接受。可是你要想真正深入的,憑這個東西的話,不大可能,不大可能!古人的寫的 書都是根據他的經驗報導出來的,就是這樣,所以你照著他去做的話,你可以跟他一樣體 會到他所經驗到的事實。他經驗到的事實是什麼?「證果」兩個字。我們現在是大部分作在文字上的解釋,你看懂了以後,你可以寫出很美的文章來,不一定在證果上面有太大的幫助,這一點我們要了解的。但是彼此間,各有各的長處哦!就是初機,那麼解釋文字; 修行,是又一個次第。這地方說顯閱此法經論是「無垢經論」,通常是菩薩祖師造的這種論跟疏等等。(標明祖師論著跟一般論文之別)






~掌中解脫補充~
如果心中沒有菩提心,縱然修習像〔吉祥集密〕生圓次第那般最深奧的密法,照樣不會成為成佛的因,就連大乘資糧道也無法進入,甚至不能算是修大乘法;反之,如果發起菩提心,即便只持誦一遍〔嘛呢〕,即是大乘法,也即是成佛的因。《寶鬘論》中說:
   「自與此世間,欲證無上覺,
  其本菩提心,堅固如須彌。」
  假使沒有菩提心,修密宗生起次第就如同看戲一般;修圓滿次第〔吸持與呼出〕等〔風如行〕也和吹皮火筒沒有兩樣。
  密法的迅捷特色也是在專修菩提心的基礎上才能體現出來的。章嘉‧若貝多傑7(遊戲金剛)曾請法於普覺‧昂旺降巴,他後來讚歎說:
  「喇嘛降巴在傳大灌頂的時候,其灌頂開示完全是〔道次第〕的內容。別人看來,上師所講的似乎不是密法,其實無庸置疑是通達道要之語。」
  阿底峽尊者聽說一個沒有菩提心的〔喜金剛〕瑜伽師證得預流果,為之慶幸,並說:〔這是沒有我所說的菩提心所致,甚且有修喜金剛而墮入地獄的!這還是最 好的情況,有人沒發菩提心卻唸誦許多忿怒本尊咒,後來變成惡魔或墮入地獄。(帕繃喀大師講了過去有位修大閉關的人受生為曲水地神的經過。)假如那位證預流果的〔喜金剛〕瑜伽師有菩提心,便是即生成佛之因;本可成佛的因卻用來獲小乘果,這是沒有菩提心的過錯。對所謂的〔甚深法〕要 作如是觀。此外,還有以下幾則故事:以前所說的婆羅門童子雜那加;印度有個修〔降閻摩〕的瑜伽師,死後變成惡魔來到藏地,被阿底峽尊者施食驅趕回去;以及 潘波地區某〔怖畏金剛〕瑜伽師,死後變成本尊形狀的餓鬼,等候以前的侍者作煙供。
  現在大多數人很看重親見本尊、神通變化這類的事,但如果沒有菩提心,仍舊可能入惡趣,所以,任何的神通變化對我們都沒有利益可言;反過來說,縱然不勤 修別的法,有菩提心即有大乘法的根本,不論是顯是密,成不成為大乘,完全取決於是否具有菩提心。倘若懷有菩提心,即便是佈施畜生一握之食,包括那些無記威儀,也都能變成獲得圓滿菩提之因。大菩薩們甚至能以菩提心將不善業轉成善業。


   (這一段對我的影響蠻深的 雖然自己對密法其中深細的旨趣 還有那些關修直接結合空性等等止關雙運的關要很有興趣 但是每次看到這一段都會提醒自己''大乘的中心是菩提心''這一點~感恩師長的精闢開示)



<討論>
  1. 為什麼日常老法師會說 : ''我幸好我倒沒有閉長期的三年的關''呢?那麼閉關需要什麼條件才能閉呢?
  2. 師法友的環境如何幫助我們產生定解?
  3. 生起''定解''跟我們修行的關係為何?重要嗎?
  4. 如果我們的修行是為了證果 那除了祖師的論著之外其他的就不重要了嗎?
  5. 那要如何分辨無垢經論?

全廣進度(2015.2.16~17)

全廣進度(2015.2.16~17)


  • 如昔於自愛樂執著,今於他所應令發起愛執之心,如云:「應執餘如我。」能發如 是愛執有情,其因謂當念彼恩德,或見於自所作饒益。 
           [日常老法師]那麼,像前面經過了這個修習以後,以前呢只是愛執自己的,修習了以                後,現在這個 愛執的心還在,愛執誰呀?愛執別人了,這樣。那麼要這個,原因是什              麼呢?嘿,妙了! 是「念彼恩德」,因為看見他有……我們大恩呀,看見他對我們有              的好處。所以他並沒有 叫你放棄好處,他恰恰相反啊,正要完成真正給你好處。所以              你記住啊:真正給我們好處 是這裡,並不是叫你不要好處呀! 
  • 此復猶如見諸沃田善植種子,能結眾多上妙果實便極珍愛。
           [日常老法師]就像看見一個肥沃的田,哎呀,肥得不得了!你只要能夠好好地把這個你            要的種子種 下去的話,那結出來的果是「眾多上妙」,啊,好極了!你自然而然會很              珍惜、很寶愛。 
  • 如是若於有情福田植施等種,亦能出現時究竟一切利樂。 
          [日常老法師]對於這個有情這個福田哪,你能夠好好地種下這個種子的話,就能夠得到             眼前增上 生、究竟決定勝以及中間一切的好處。 
  • 若獲定解,亦起愛執,故於是等應當思惟。 
           [日常老法師]假定這個概念你認識了、修習了,產生決定的勝解的話,決定你呀會改過            來的,一心 一意地愛執他品而不是自己,自他就換過來了。關鍵在哪裡呢?就是「思              惟」。所以在這 一點上面呀,對於這一個道理應該思惟。 
  • 《入行論》云: 又說了: 「有情與諸佛,同能生佛法,如其敬信佛,何不敬有情。」 
           [日常老法師]對呀!你要成佛,有情跟佛是同樣地生起佛法來的,既然你敬信佛,為什            麼不敬有 情?我們現在只曉得敬有情,不曉得──欸,只曉得敬佛,不曉得敬有情。佛            之所以成佛 的話,他不但曉得敬佛,而且曉得敬有情,所以他一切東西都布施,一切              東西都為有情。 然後呢,看〈常不輕菩薩品〉啊,他就說:「我不輕汝等,汝等皆當              作佛。」他心裡面是 這樣想,行為上面這樣行,結果他成了佛。我現在不是要學佛                  嗎?喏,佛就是這個樣!這 很清楚呀!你想到了這個,眼前這種問題都解決了。同時              也了解:哎呀!我愛執什麼東西 呀,一天到晚心裡面纏在那個地方,哎呀,痛苦啊!              說起來沒別的,就是這一個,真正害 我們的就是它呀!偏偏我們現在不認識,還老想              纏在這個上面,真是可憐哪!所以啊,佛 也奈何不了我們。嗯,現在懂得了,好啊! 
  • 此如《令諸有情歡喜頌》說,若殺有情則能引其墮三惡趣,若救其殺能引善趣復得 長壽, 
          [日常老法師]嗯,就像《有情歡喜頌》上面說:你殺了人家,那麼你就墮三惡道;救了             人家,不但 得到善趣,而且長壽。 
  • 若於有情不與而取及施資財,發瞋恚心及修慈悲,亦能引生善趣惡趣。 
           [日常老法師]也是一樣的道理。你幫別人,好處是你的,得到善趣去;害別人那麼到惡            趣。瞋、悲 都是如此。 
  • 特緣有情乃得發心,為利有情始修諸行,是故成佛亦須有情,要依有情施等乃滿, 當審思惟。 
           [日常老法師]這特別是從發心開始一直到成佛,你一定要緣有情才能夠發這個心。啊,            有情苦啊! 然後呢,從這個上面,看見他的苦發那個心。然後發了這個心以後,你呀              進一步行種種的 利益有情的行,才能夠滿你的願。所以成佛也是靠有情啊,要這一個              概念要「審思惟」, 好好地思惟。 
  • 《釋菩提心論》云:「世間善惡趣,其愛非愛果,皆由於有情,作利損而生。若無 上佛位,且依有情得,人天諸資財,梵釋及猛利,護世所受用,於此三趣中,無非 利有情,所引此何奇。地獄鬼畜中,有情之所受,苦事非一種,從損有情起。飢渴 互打擊,及侵害等苦,難遮無窮盡,皆損有情果。」 
           [日常老法師]那上面,《菩提心論》上面告訴我們:世間的一切的,可愛的以及非可愛            的,沒有別 的,都是看你對有情做的利益,或者是做的損害。乃至於達到佛,所以成              佛還要這個。下 面這個就不解釋,這很清楚、很清楚!將來引生的固然是,眼前的也              是,你幫了別人,別 人就感激你呀;你損害了別人,別人要還報你呀,一切的都從這              個上頭來啊! 
  • 諸聲聞等果報下劣,是由未能廣行利他,諸佛獲得究竟果位,是由廣利有情而生, 應思此理,不應剎那貪著自利
           [日常老法師]不但世間的,進一步,聖人。聖人當中分三乘,為什麼分三乘呀?就是,            哪!聲聞他 為什麼果報下劣,因為不能廣利有情。聲聞還是可以有能幫人家忙的,但              是他不管;不管 嘛,對不起,他也不行。佛之所以究竟的話,因為廣利一切有情。這              個道理要思惟,不要 剎那貪著自利,當你一剎那貪自利的時候,你就那個一剎那,你              就傷害了自己了。誰願意 傷害自己啊?那所以呀,你要想不傷害自己,唯一的辦法就              在這個地方,告訴我們清清楚 楚耶! 
  • 即前論云:「於有情離貪,如毒應棄捨,諸聲聞離貪,豈非下菩提,由不棄有情, 佛證大菩提。 
           [日常老法師]現在我們要貪的是貪什麼?貪著怎麼利有情。當你對有情不去利益他,所            以對利益 有情這一件事情,你不管了,「離貪」了,那種是毒的,應該棄捨。聲聞之              所以證聲聞的 話,他就只管自己,沒有執著這個利。所以這個貪也不壞呀,看你貪對              了。所以呀,因為 聲聞不貪著這個利人,所以他雖然證得菩提,這個菩提是「下菩                  提」。反過來,佛呢?佛 是貪著,因為貪著,所以不棄捨有情,所以證得大菩提。
  • 若知生如是,利非利諸果,則於剎那頃,豈有貪自利。」
          [日常老法師]你了解了,那自然一剎那也不會只管自己。

2015年1月21日 星期三

全廣2015.1.21~22

  • 如歸依中說,由思惟身語意三事業功德,先應盡力增長淨信。論說信為欲依,次於彼德發起誠心證得之欲,則於自利亦定了知,一切種智必不可少。
[整段法王提要]就生起菩提心的次第而言,或者就其因地而言,大悲心是最主要的。因为对众生的怜悯心的力量越强大,责任感就会越强,为利有情愿成佛的想法自然就会越坚定。之前说自力发心最为殊胜,自力发心最主要就是由悲悯心所产生的。
[掌中解脫 法語]如果對痛苦沒有畏懼,就生不起尋求皈依的心;如果對皈依境沒有信心,就不會想去皈依,或是雖想皈依而心中並不相信.只當皈依是一句空話.(白法螺P496L2)


[日常老法師]這個道理,前面說過了。皈依,你為什麼要皈依啊?現在我們簡單地說一下。自己感覺得:「哎呀,生死無常!」然後呢又一切都是痛苦,一無依靠,唯一這個時候可以啊,要救我們出來的,只有這樣的一個對象,他也解決一切問題等等。既然你現在要幫忙人家解決,你當然也必須要具足這個條件,對吧?只求自己是皈依;也要幫助別人,你不但要皈依,你要學你所皈依的對象,這個是必然的道理嘛!所以這個地方就告訴我們,那就是前面所說的。那麼那個時候,你要幫助別人的時候,不僅僅是皈依他;你還要說,我一定還要學他呀,然後能夠幫助一切人解決這個問題呀!所以這個時候你對所學的這個對象,又更進一步地要產生淨信心,了解他的殊勝的地方,增長你自己的淨信心,效學他達成這個目標,所以「先應盡力增長淨信心」。(以皈依"信為欲依"的原理來闡釋悲是菩提心之因)
在這個《隨念三寶功德經》,所以為什麼我們必須要天天念,你天天念,你隨時隨地把這個目標懸在那裡。不要說你要發大乘心,就是你要皈依,你要想:啊,你為什麼要皈依他啊,原來他有這樣殊勝的功德,這樣圓滿的利益。你把這個大目標擺在前面的話,那個時候就把事情看得清清楚楚,你不會為眼前的這種小小的一點迷惑所迷惑住了。小小的、稍微一點的小甜頭,哎呀,你就跟著它去了!所以我們常常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你要遠大的目標完整地擺在這個地方,眼前的、小的東西就動不了你了。平常我們只看見小錢、一點點小的好處,就這樣。所以像一個小孩子,我們說一個比喻,他看見了糖啊,他就不肯走了,你怎麼騙、怎麼哄也不行。然後呢你另外一個地方,他那個地方擺的一塊糖,它也不一定很好吃;另外一個地方,擺一大堆最好吃的,啊,他那一塊糖他就不要了!這個是實實在在的情況。(我們的現狀:沒有往後觀察而被現象迷惑住...)
佛法真是了不起,它不是以很高的標準來責備我們,而是說有完整的一個道理引發我們。這是為什麼我們一直要經常思惟、觀察這個圓滿的好處,這樣。然後你才能夠把這個要期望的這個心,推向這個高的目標去,高的目標去。那麼等到你對這個佛的種種的事業功德,了解得越深越透徹,那你的淨信心越增長,認識也越清楚。所以「論說信為欲依,次於彼德發起誠心證得之欲,則於自利亦定了知,一切種智必不可少。」你了解了,產生了淨信心以後啊,你才曉得:「哎呀,對啊,這個才是我要的啊,我要幫助別人也必須要這個東西啊!」你那個淨信心一增長了,你的好樂心也就起來了。(原理!)
那我們現在的,對什麼呢?我們有我們歡喜的東西。然後呢,是的,對你真實應該歡喜的東西啊,應該有個深入的了解。你越了解得多,越了解得透徹,你的嚮往之心就增長了,增長了以後,你一心一意要去求它了。所以這個好樂之心,以前這個貪愛是壞的,因為無明相應的;現在呢,不是別的,就把那個貪愛之心轉一轉,以智慧相應的。說,不怕你不貪愛,怕只怕你弄錯了!貪愛的結果,害了你自己也害了別人。現在你就把那個貪愛的心轉一轉,結果啊你不但自己得到好處,也利益了別人。那個時候,這個貪愛是越大越好啊!所以這個叫作「善法欲」。你有了這個善法欲啊,那一心一意說,「我一定要做到它!」那個時候你就了解,不但是利他,就是自利也一定要得到這個,這個就是佛的智慧。有了這個智慧,才能夠真正解決一切問題,那麼你幫助那些人的這個目標,才可以達到。所以這一點啊,是 (我們所擁有的能力 就只是目標不一樣而已)
  • 能為引生發心之因,雖有多種,然悲為勝,(至於一直強調"悲"的道理諸多善知識也已經講說多次)
[日常老法師]喏,這一點告訴我們了,是的,引發你發大菩提心的因有很多種,前面說過了。前面主要的舉了四因、四緣、四力等等,可是這個裡邊,最堅強、最有力、最殊勝的是什麼?前面告訴我們這個「」。
  • 自力所發極為殊勝,此是《修次初篇》引《智印三摩地經》所說。
[日常老法師]大家還記得吧,四力是哪四力?自力、他力、因力、加行力。這個裡邊由於自力和因力發的是堅固,由於他力和加行力發的就是不堅固。那麼這個是什麼?《修次初篇》引經上面所說的。我在黑板上寫了,這個是《華嚴經》上的偈子:「魚子菴樹果,菩薩發大心,三事因中多,結果者甚少。」這個魚啊,那個產卵的時候,非常多、非常多,一大堆成千上萬的,但是最後那些能夠長出來的,很少;菴樹也是另外一種。還有菩薩發心,發心的人非常、非常多,所以因地當中,就是發那個菩薩心的人非常多,但是結果的時候,非常少、非常少。為什麼呢?為什麼呢? (引"華嚴"譬喻解釋)
在這個地方告訴了我們一部分,當然理由很多。所以前面說四因、四緣、四力等等,是由不同的地方,不同的說法。現在這個地方告訴我們最殊勝的是什麼呢?悲心。而且這個悲心還要什麼?初、中、後,一直。不是說你一趟發了就可以的。因為眾生無邊,而且剛強難調,所以如果你不繼續增長那個悲心的話,雖然你有了這個心,開始的時候很猛利,磨、磨、磨、磨、磨、磨、磨,慢慢就要磨掉了。我想我們一般都有這個,一開始的時候,發一個很猛利心:「哎呀,我想做這個!」大家都有這個:哎呀,一聽見修行好,馬上要去修行;一聽出家好,馬上要出家;一聽見這個好,就要這個……。然後呢跑得去呀,慢慢慢弄弄弄弄,越弄越糟、越弄越糟,弄到後來就塌掉了,太多的事情這個樣 (現狀: 做事沒有堅固的宗旨而漸漸無力...)




  • 這裡可以討論一下... 前面第一大段 日常老法師 所闡釋的理路.  講到了皈依從增加"淨信心"入手 長時要隨念三寶而提到了"隨念三寶經" 引申出我們現狀容易被眼前的事物迷惑... 也提到了"它不是以很高的標準來責備我們,而是說有完整的一個道理引發我們。" 請收攝一下理路...


(以下提供一些個人的觀點......
我們不管做什麼事情都是由"離苦得樂"的本能在推動的前提下. 就每個人的觀念對苦樂有不同的認識. 由以上兩者的前提之下而推動了一切的思想跟行為的話 那"觀念"就是核心本身了. 如同電腦的處理器有固定的邏輯在處理 但是給他不同的軟體就會跑出各種不同的結果來一樣 <小跑題一下...>   所以我們要改變的是自己的"觀念" 但是以"人是理性的生命"的前提之下. 要改變觀念的話必須使用"正確的道理"來說服. 那就需要思維"正理" 也就是這裡提到的"信為欲依"裡面的"思維勝利"
收攝一下: 思維勝利好處-->如實相信-->改變觀念-->改變行為-->得到改變行為的結果#
下面作一些舉例:
有機蔬菜:看到了一個有關農藥害處的報導-->閱讀後分析可信性(報告 科學分析 病例...)-->心中相信並覺得農藥的壞處推出有機蔬菜的好處-->在超市看到有機會買 農藥的會怕#
但是有一些思維不是自己可以輕易察覺到的...例如:
在某幾次兇了別人而別人的反應都不敢反抗...-->心中用(歸納法)相信了"兇別人很有效"的觀念-->以後處事情常常用這種方法-->結果...自己推#
所以日常老和尚才會說了"它(指佛法)不是以很高的標準來責備我們,而是說有完整的一個道理引發我們。"
所以...我個人覺得在個人思考的時候使用"歸納法"有點不是很準...用"演繹法"比較好呵呵.
所以藏地辯經學制還有以前西方的哲學家才會採用邏輯推理演繹的方式來討論吧... 不過這方面我不是專家 必然有錯 請指正... )

感覺下面這一段可以另起一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