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25日 星期三

全廣進度(2015.2.16~17)

全廣進度(2015.2.16~17)


  • 如昔於自愛樂執著,今於他所應令發起愛執之心,如云:「應執餘如我。」能發如 是愛執有情,其因謂當念彼恩德,或見於自所作饒益。 
           [日常老法師]那麼,像前面經過了這個修習以後,以前呢只是愛執自己的,修習了以                後,現在這個 愛執的心還在,愛執誰呀?愛執別人了,這樣。那麼要這個,原因是什              麼呢?嘿,妙了! 是「念彼恩德」,因為看見他有……我們大恩呀,看見他對我們有              的好處。所以他並沒有 叫你放棄好處,他恰恰相反啊,正要完成真正給你好處。所以              你記住啊:真正給我們好處 是這裡,並不是叫你不要好處呀! 
  • 此復猶如見諸沃田善植種子,能結眾多上妙果實便極珍愛。
           [日常老法師]就像看見一個肥沃的田,哎呀,肥得不得了!你只要能夠好好地把這個你            要的種子種 下去的話,那結出來的果是「眾多上妙」,啊,好極了!你自然而然會很              珍惜、很寶愛。 
  • 如是若於有情福田植施等種,亦能出現時究竟一切利樂。 
          [日常老法師]對於這個有情這個福田哪,你能夠好好地種下這個種子的話,就能夠得到             眼前增上 生、究竟決定勝以及中間一切的好處。 
  • 若獲定解,亦起愛執,故於是等應當思惟。 
           [日常老法師]假定這個概念你認識了、修習了,產生決定的勝解的話,決定你呀會改過            來的,一心 一意地愛執他品而不是自己,自他就換過來了。關鍵在哪裡呢?就是「思              惟」。所以在這 一點上面呀,對於這一個道理應該思惟。 
  • 《入行論》云: 又說了: 「有情與諸佛,同能生佛法,如其敬信佛,何不敬有情。」 
           [日常老法師]對呀!你要成佛,有情跟佛是同樣地生起佛法來的,既然你敬信佛,為什            麼不敬有 情?我們現在只曉得敬有情,不曉得──欸,只曉得敬佛,不曉得敬有情。佛            之所以成佛 的話,他不但曉得敬佛,而且曉得敬有情,所以他一切東西都布施,一切              東西都為有情。 然後呢,看〈常不輕菩薩品〉啊,他就說:「我不輕汝等,汝等皆當              作佛。」他心裡面是 這樣想,行為上面這樣行,結果他成了佛。我現在不是要學佛                  嗎?喏,佛就是這個樣!這 很清楚呀!你想到了這個,眼前這種問題都解決了。同時              也了解:哎呀!我愛執什麼東西 呀,一天到晚心裡面纏在那個地方,哎呀,痛苦啊!              說起來沒別的,就是這一個,真正害 我們的就是它呀!偏偏我們現在不認識,還老想              纏在這個上面,真是可憐哪!所以啊,佛 也奈何不了我們。嗯,現在懂得了,好啊! 
  • 此如《令諸有情歡喜頌》說,若殺有情則能引其墮三惡趣,若救其殺能引善趣復得 長壽, 
          [日常老法師]嗯,就像《有情歡喜頌》上面說:你殺了人家,那麼你就墮三惡道;救了             人家,不但 得到善趣,而且長壽。 
  • 若於有情不與而取及施資財,發瞋恚心及修慈悲,亦能引生善趣惡趣。 
           [日常老法師]也是一樣的道理。你幫別人,好處是你的,得到善趣去;害別人那麼到惡            趣。瞋、悲 都是如此。 
  • 特緣有情乃得發心,為利有情始修諸行,是故成佛亦須有情,要依有情施等乃滿, 當審思惟。 
           [日常老法師]這特別是從發心開始一直到成佛,你一定要緣有情才能夠發這個心。啊,            有情苦啊! 然後呢,從這個上面,看見他的苦發那個心。然後發了這個心以後,你呀              進一步行種種的 利益有情的行,才能夠滿你的願。所以成佛也是靠有情啊,要這一個              概念要「審思惟」, 好好地思惟。 
  • 《釋菩提心論》云:「世間善惡趣,其愛非愛果,皆由於有情,作利損而生。若無 上佛位,且依有情得,人天諸資財,梵釋及猛利,護世所受用,於此三趣中,無非 利有情,所引此何奇。地獄鬼畜中,有情之所受,苦事非一種,從損有情起。飢渴 互打擊,及侵害等苦,難遮無窮盡,皆損有情果。」 
           [日常老法師]那上面,《菩提心論》上面告訴我們:世間的一切的,可愛的以及非可愛            的,沒有別 的,都是看你對有情做的利益,或者是做的損害。乃至於達到佛,所以成              佛還要這個。下 面這個就不解釋,這很清楚、很清楚!將來引生的固然是,眼前的也              是,你幫了別人,別 人就感激你呀;你損害了別人,別人要還報你呀,一切的都從這              個上頭來啊! 
  • 諸聲聞等果報下劣,是由未能廣行利他,諸佛獲得究竟果位,是由廣利有情而生, 應思此理,不應剎那貪著自利
           [日常老法師]不但世間的,進一步,聖人。聖人當中分三乘,為什麼分三乘呀?就是,            哪!聲聞他 為什麼果報下劣,因為不能廣利有情。聲聞還是可以有能幫人家忙的,但              是他不管;不管 嘛,對不起,他也不行。佛之所以究竟的話,因為廣利一切有情。這              個道理要思惟,不要 剎那貪著自利,當你一剎那貪自利的時候,你就那個一剎那,你              就傷害了自己了。誰願意 傷害自己啊?那所以呀,你要想不傷害自己,唯一的辦法就              在這個地方,告訴我們清清楚 楚耶! 
  • 即前論云:「於有情離貪,如毒應棄捨,諸聲聞離貪,豈非下菩提,由不棄有情, 佛證大菩提。 
           [日常老法師]現在我們要貪的是貪什麼?貪著怎麼利有情。當你對有情不去利益他,所            以對利益 有情這一件事情,你不管了,「離貪」了,那種是毒的,應該棄捨。聲聞之              所以證聲聞的 話,他就只管自己,沒有執著這個利。所以這個貪也不壞呀,看你貪對              了。所以呀,因為 聲聞不貪著這個利人,所以他雖然證得菩提,這個菩提是「下菩                  提」。反過來,佛呢?佛 是貪著,因為貪著,所以不棄捨有情,所以證得大菩提。
  • 若知生如是,利非利諸果,則於剎那頃,豈有貪自利。」
          [日常老法師]你了解了,那自然一剎那也不會只管自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