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16日 星期五

全廣2015.1.14~15


2015.1.14~15 全廣進度
  這次加了音樂撥放器喔~內容為這段進度日常法師的開示音檔供大家學習



  • 第三修增上意樂者。如是修習慈悲之後,應作是思:噫,此諸有情,可愛悅意如是
乏樂,眾苦逼惱,云何能令得諸安樂,解脫眾苦。
[整段法王提要]有为利有情愿成佛的想法虽然很好,可是仅有这点还不够,必须真正了解佛身语意的三种功德,让自己生起定解:唯有一切种智才能真正圆满他利;为了圆满自他二利,必须要获得一切种智。
就生起菩提心的次第而言,或者就其因地而言,大悲心是最主要的。因为对众生的怜悯心的力量越强大,责任感就会越强,为利有情愿成佛的想法自然就会越坚定。
之前说自力发心最为殊胜,自力发心最主要就是由悲悯心所产生的。
[日常老法師]那麼就像上面這樣,一步一步過來,把大慈悲心,把那個無量的慈悲的心引發之後,應該進一步這樣地思惟。不僅僅是說有這個慈、悲,還應該這樣想:「對呀,這些有情啊,快樂嘛,沒有;痛苦嘛,這樣地多。怎麼樣能夠使他得到快樂呢?怎麼樣解脫眾苦呢?」這樣。所以上面告訴我們,怎麼樣使他快樂,然後乃至於要我親自去給他快樂。上面每一個地方都這麼說,所以到了現在這裡呢,由於這個慈悲心的策勵,
  • 便能荷負度此重擔,下至語言亦當修心。
[日常老法師]到那個時候,就一心願說:我親自要擔負起這個責任來,擔負起解救一切眾生苦惱,給他快樂的這個重擔。這個起來了以後,就是行持方面呢,什麼叫「下至語言」?換句話說,既然有了這個心,他一切時處無不為了這個而努力。只要能夠引發策勵他的心,隨便講話一開口,平常舉心動念、開口什麼,他一直策發這個心裡面,修持這個心理,把這個心要能夠生起堅固。
  • 前報恩時雖亦略生,然此說者,僅生慈悲與樂離苦,猶非滿足,是為顯示須有慈
悲,能引是心,我為有情成辦利樂。
[日常老法師]是,前面的報恩的時候,也說為了要報恩,所以你要還報他。那個時候這個還報的心,既然說曉得一切有情皆是母,當然你針對著一切有情也生起,這樣。那麼前面所說的,就是單單這種心裡邊還不夠,還不夠,這個是說你單單還報,單單是慈心跟悲心;而主要的這個慈心、悲心,是主要的有了這個慈悲要還報他,才進一步能夠引發現在這個增上意樂。既然你要還報他,要解決他的痛苦,要給他的快樂,那麼當然你要究竟圓滿地要完成這一件事情。所以,由於知道這個恩,要報這個恩,而策發這個慈悲心,因為這個慈悲心,所以要究竟利樂。這個一步一步,前面的因感得後面的這個果,而達到眼前這個所謂增上意樂。
  • 又此非唯於正修時,即修完後,一切威儀皆能憶念,相續修習增長尤大。
[日常老法師]那前面所說的,整個的彼此前一重引發後一層的這個次第步驟,到了引發了以後,這樣地修習。這一個修行,不但是說你正修的時候──它那個正修,就是前面說的,我們正規修的時候,每天是四座;實際上初學的時候,還不只四座,有的時候是六座,乃至於更多。說不但如此,而且修完了以後,在其他的一切狀態當中,「一切威儀」就是說行、住、坐、臥,除了這個正修以外,你繼續地還要「相續修習」。那麼這樣的話呢,這個力量就大,就大!
 在前面啊,大家還記得吧?這個講那個真正修行的時候,修完了以後應該如何去回向,回向完了以後那麼就起座了。它下一座還沒有開始之前,那個中間應該怎麼辦啊,也說得清楚。現在我們這個地方不妨回憶一下。說,你前一座修完了,回向完了,站起來到下一座中間,假定你令你的心就放逸的話,那麼修的勢力就非常地微弱。那應該怎麼辦呢?應該繼續地把你所修的這個內容,或者保持正念繼續下去,或者看經論,聞、思,用種種的方法來助成它,這個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則。因為我們無始以來,這個心理狀態就是非常強烈地、非常猛利地在雜染這種現行當中。實際上就是我們修的時候,還是在這種狀態當中。就算是你修的時候,能夠把雜染的這種現行能夠切斷,能夠把要所修的內容提起來了,但是那個時候,它並不堅固。你稍微一放的話,它那個非常強有力的這個惡劣的現行,又來了,又來了!所以說,這個中間如果說你不提持的話,它結果呢,大部分的時間,還在中間那個上面又繼續地增長這個染污之業。


  • 附錄: (掌中解脫開示之 增上意樂)
辛七、增上意樂
  正如子女要承擔起照顧母親的責任,為一切有情除苦、予樂的擔子就由我來承擔,由我獨立將有情置於佛地,這就是勝過聲聞、獨覺的「增上意樂」。 「慈心」與「悲心」好比不忍見到母親掉入深坑而希望有人出手相救,「增上意樂」則是毫不遲疑地決定由自己親自救她出離險境。總的來說,雖然聲聞、獨覺也有「慈心」與「悲心」,但卻沒有這樣的「增上意樂」。
  根據我大寶上師的口授,此「增上意樂」與「報恩」二者間承擔利生責任的關係,就好比商人準備購買貨物與決意購買貨物,有尚未決定與決定的區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