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12~13
- 又此非說不修餘道,是說須將修菩提心,而為教授中心修習。
[日常老法師](破除我們容易破太過的現行)這個一點重要!不是說我們什麼都不管了,我們了解這是我們的教授的中心。就像我們眼前一樣,不是說我們現在在這兒講這個事情了,什麼東西都不要了,飯也不吃了,不是,樣樣都要,上殿、過堂、掃地,樣樣都做,這中心在這個地方,我們要了解這個東西。
- 總未能生前說領感,若善了知大乘學處,堅信大乘,亦可先為發心正受律儀,次乃修習菩提之心。
[日常老法師]總之,總綱來說,假如前面說的這個道理,還沒有如理如量地生起,你已經把大乘整個的要學的了解了,然後呢,產生了堅定的信心──這個「堅信」是淨信心喔,不是我們虛浮的喔!那個時候啊,同樣地可以先受菩薩戒,進一步再修菩提心,這個可以的。(若有淨信仍可先受) (?若是如此得菩薩戒的標準就不再於發起如量的菩提心嘍?)(亦可先為"發心"的發心跟後面的"修習菩提之心"有何差異?)此點可以詳加討論
- 如《入行論》,先受律儀及菩提心,次於彼學六度之中修靜慮時,乃廣宣說修菩提心。
[日常老法師]那個是《入行論》上次第,也可以的。(前說之依據)
- 然為成就此法器故,於先亦須修眾多心,謂思惟勝利,七支歸依,修治身心,了知學處,發心欲護。(詳細可以參閱入行論相關開示)
[日常老法師]但是呢,雖然你不照著前面所說的,先發願心、後受戒,而是你先了解了大乘的好處,先受菩薩戒,可以。但是你為了真正成就你法器,也同樣地要修眾多前面所說的,譬如「思惟勝利,七支歸依,修治身心,了知學處,發心欲護。」這個我們一定要照著次第來,一定要照著次第來!(依照入行論次第所需條件)
- 故進道中,修空性解須漸增進,尚有名在。然此相等大菩提心,亦須善修上上轉勝,令道昇進名亦弗存。
[日常老法師]所以,我們真正在修學佛法當中,主要的有兩樣東西:一個智資糧,一個福資糧。智慧資糧,就是像母一樣,這是空解;然後呢,福德資糧──方便,那個就是什麼呢?就是大悲為上首的菩提心,就像父。這兩樣東西啊,同樣地。所以進道過程當中,關於那個智資糧修空性解,它漸次這樣上來「尚有名在」。這是那個宗喀巴大師說,它那個告訴你的那些道理還有。但是現在我們這個地方的大菩提心,這個是大乘佛法的上首啊!同樣地也要好好地修,而且修了以後不斷地向上增勝,這樣才可以,而目前這個重要的東西,連它名字都沒有!實際上呢,我們現在就這個狀態。我們講:「哎正呀,要求大徹大悟啊!」這個的的確確,但是那修真正的佛道的大菩提心的內容,我們啊,唉!真的內容都沒有,這是好可惜的一件事情!反過來說,我們現在高興,啊!現在我們有了,懂了!(點破現狀 策勉)
- 此於一切佛子唯一真道,《波羅蜜多教授論》中,宣說二十二種發心,從諸論師解釋此等進道之理,應當了知。(引申經教)
[日常老法師]這個道理,任何一個修學菩薩道的佛子,這是唯一的正確圓滿的──《波羅蜜多教授論》,就是《現觀莊嚴論》。它實際上這個是《大般若經》,乃至於像《華嚴》等等,廣略的不同。發那個菩提心,又分成功二十二個層次,這個不在這裡說它。那麼還有呢,這個是唯一的、真正的,許多的論師,就是祖師菩薩們啊,都解說怎麼樣層次上去,這個正修的時候,我們應該了解的。那麼關於這個,今天講到這裡。#
(思考題...)上面有一個題目,照樣地大家看一下,就是前面在這個一百八十六頁上頭。前面曾經說,說了十二因緣當中,就告訴我們,這個十二因緣當中告訴我們:這個從無明到受,是第一重因果,然後愛下面是第二重因果,我們正修的時候,從受境現前的時候,斷愛開始,十二因緣這樣講的。但是呢,妙咧!一百八十六頁上第二行,他說:「此中樸窮瓦大善知識」,這是一個真實修行的祖師喔,「專於十二緣起的有支,淨修其心」。欸,妙咧!他真正修的時候,不從受境上面斷那個愛,他從有支淨修其心,然後呢,「思惟緣起流轉還滅而著道次第」喔,他告訴我們這樣修。那我現在這是一個考題喔,大家想想看:那麼為什麼不從這個受支上面斷愛開始,從有支開始?
(往後~)請翻到《菩提道次第廣論》二百二十三頁,關於這個「修習希求利他之心」,這個七因果前面最主要的這個已經有了。怎麼樣從知母、念恩、報恩,然後呢,慈、悲。那麼到了這個情況之下,緊跟著說雖然已經有了這樣的大的慈悲心,無量的慈悲心,但是單單這個心還不夠,前面已經說過,聲聞緣覺也有。還要一樣東西──要「親自」來負擔,親自給一切有情樂,親自負擔起拔除一切眾生苦──這個增上意樂。現在就講這個。
還缺 四家合注 科判補充 後面補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