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21日 星期三

全廣2015.1.21~22

  • 如歸依中說,由思惟身語意三事業功德,先應盡力增長淨信。論說信為欲依,次於彼德發起誠心證得之欲,則於自利亦定了知,一切種智必不可少。
[整段法王提要]就生起菩提心的次第而言,或者就其因地而言,大悲心是最主要的。因为对众生的怜悯心的力量越强大,责任感就会越强,为利有情愿成佛的想法自然就会越坚定。之前说自力发心最为殊胜,自力发心最主要就是由悲悯心所产生的。
[掌中解脫 法語]如果對痛苦沒有畏懼,就生不起尋求皈依的心;如果對皈依境沒有信心,就不會想去皈依,或是雖想皈依而心中並不相信.只當皈依是一句空話.(白法螺P496L2)


[日常老法師]這個道理,前面說過了。皈依,你為什麼要皈依啊?現在我們簡單地說一下。自己感覺得:「哎呀,生死無常!」然後呢又一切都是痛苦,一無依靠,唯一這個時候可以啊,要救我們出來的,只有這樣的一個對象,他也解決一切問題等等。既然你現在要幫忙人家解決,你當然也必須要具足這個條件,對吧?只求自己是皈依;也要幫助別人,你不但要皈依,你要學你所皈依的對象,這個是必然的道理嘛!所以這個地方就告訴我們,那就是前面所說的。那麼那個時候,你要幫助別人的時候,不僅僅是皈依他;你還要說,我一定還要學他呀,然後能夠幫助一切人解決這個問題呀!所以這個時候你對所學的這個對象,又更進一步地要產生淨信心,了解他的殊勝的地方,增長你自己的淨信心,效學他達成這個目標,所以「先應盡力增長淨信心」。(以皈依"信為欲依"的原理來闡釋悲是菩提心之因)
在這個《隨念三寶功德經》,所以為什麼我們必須要天天念,你天天念,你隨時隨地把這個目標懸在那裡。不要說你要發大乘心,就是你要皈依,你要想:啊,你為什麼要皈依他啊,原來他有這樣殊勝的功德,這樣圓滿的利益。你把這個大目標擺在前面的話,那個時候就把事情看得清清楚楚,你不會為眼前的這種小小的一點迷惑所迷惑住了。小小的、稍微一點的小甜頭,哎呀,你就跟著它去了!所以我們常常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你要遠大的目標完整地擺在這個地方,眼前的、小的東西就動不了你了。平常我們只看見小錢、一點點小的好處,就這樣。所以像一個小孩子,我們說一個比喻,他看見了糖啊,他就不肯走了,你怎麼騙、怎麼哄也不行。然後呢你另外一個地方,他那個地方擺的一塊糖,它也不一定很好吃;另外一個地方,擺一大堆最好吃的,啊,他那一塊糖他就不要了!這個是實實在在的情況。(我們的現狀:沒有往後觀察而被現象迷惑住...)
佛法真是了不起,它不是以很高的標準來責備我們,而是說有完整的一個道理引發我們。這是為什麼我們一直要經常思惟、觀察這個圓滿的好處,這樣。然後你才能夠把這個要期望的這個心,推向這個高的目標去,高的目標去。那麼等到你對這個佛的種種的事業功德,了解得越深越透徹,那你的淨信心越增長,認識也越清楚。所以「論說信為欲依,次於彼德發起誠心證得之欲,則於自利亦定了知,一切種智必不可少。」你了解了,產生了淨信心以後啊,你才曉得:「哎呀,對啊,這個才是我要的啊,我要幫助別人也必須要這個東西啊!」你那個淨信心一增長了,你的好樂心也就起來了。(原理!)
那我們現在的,對什麼呢?我們有我們歡喜的東西。然後呢,是的,對你真實應該歡喜的東西啊,應該有個深入的了解。你越了解得多,越了解得透徹,你的嚮往之心就增長了,增長了以後,你一心一意要去求它了。所以這個好樂之心,以前這個貪愛是壞的,因為無明相應的;現在呢,不是別的,就把那個貪愛之心轉一轉,以智慧相應的。說,不怕你不貪愛,怕只怕你弄錯了!貪愛的結果,害了你自己也害了別人。現在你就把那個貪愛的心轉一轉,結果啊你不但自己得到好處,也利益了別人。那個時候,這個貪愛是越大越好啊!所以這個叫作「善法欲」。你有了這個善法欲啊,那一心一意說,「我一定要做到它!」那個時候你就了解,不但是利他,就是自利也一定要得到這個,這個就是佛的智慧。有了這個智慧,才能夠真正解決一切問題,那麼你幫助那些人的這個目標,才可以達到。所以這一點啊,是 (我們所擁有的能力 就只是目標不一樣而已)
  • 能為引生發心之因,雖有多種,然悲為勝,(至於一直強調"悲"的道理諸多善知識也已經講說多次)
[日常老法師]喏,這一點告訴我們了,是的,引發你發大菩提心的因有很多種,前面說過了。前面主要的舉了四因、四緣、四力等等,可是這個裡邊,最堅強、最有力、最殊勝的是什麼?前面告訴我們這個「」。
  • 自力所發極為殊勝,此是《修次初篇》引《智印三摩地經》所說。
[日常老法師]大家還記得吧,四力是哪四力?自力、他力、因力、加行力。這個裡邊由於自力和因力發的是堅固,由於他力和加行力發的就是不堅固。那麼這個是什麼?《修次初篇》引經上面所說的。我在黑板上寫了,這個是《華嚴經》上的偈子:「魚子菴樹果,菩薩發大心,三事因中多,結果者甚少。」這個魚啊,那個產卵的時候,非常多、非常多,一大堆成千上萬的,但是最後那些能夠長出來的,很少;菴樹也是另外一種。還有菩薩發心,發心的人非常、非常多,所以因地當中,就是發那個菩薩心的人非常多,但是結果的時候,非常少、非常少。為什麼呢?為什麼呢? (引"華嚴"譬喻解釋)
在這個地方告訴了我們一部分,當然理由很多。所以前面說四因、四緣、四力等等,是由不同的地方,不同的說法。現在這個地方告訴我們最殊勝的是什麼呢?悲心。而且這個悲心還要什麼?初、中、後,一直。不是說你一趟發了就可以的。因為眾生無邊,而且剛強難調,所以如果你不繼續增長那個悲心的話,雖然你有了這個心,開始的時候很猛利,磨、磨、磨、磨、磨、磨、磨,慢慢就要磨掉了。我想我們一般都有這個,一開始的時候,發一個很猛利心:「哎呀,我想做這個!」大家都有這個:哎呀,一聽見修行好,馬上要去修行;一聽出家好,馬上要出家;一聽見這個好,就要這個……。然後呢跑得去呀,慢慢慢弄弄弄弄,越弄越糟、越弄越糟,弄到後來就塌掉了,太多的事情這個樣 (現狀: 做事沒有堅固的宗旨而漸漸無力...)




  • 這裡可以討論一下... 前面第一大段 日常老法師 所闡釋的理路.  講到了皈依從增加"淨信心"入手 長時要隨念三寶而提到了"隨念三寶經" 引申出我們現狀容易被眼前的事物迷惑... 也提到了"它不是以很高的標準來責備我們,而是說有完整的一個道理引發我們。" 請收攝一下理路...


(以下提供一些個人的觀點......
我們不管做什麼事情都是由"離苦得樂"的本能在推動的前提下. 就每個人的觀念對苦樂有不同的認識. 由以上兩者的前提之下而推動了一切的思想跟行為的話 那"觀念"就是核心本身了. 如同電腦的處理器有固定的邏輯在處理 但是給他不同的軟體就會跑出各種不同的結果來一樣 <小跑題一下...>   所以我們要改變的是自己的"觀念" 但是以"人是理性的生命"的前提之下. 要改變觀念的話必須使用"正確的道理"來說服. 那就需要思維"正理" 也就是這裡提到的"信為欲依"裡面的"思維勝利"
收攝一下: 思維勝利好處-->如實相信-->改變觀念-->改變行為-->得到改變行為的結果#
下面作一些舉例:
有機蔬菜:看到了一個有關農藥害處的報導-->閱讀後分析可信性(報告 科學分析 病例...)-->心中相信並覺得農藥的壞處推出有機蔬菜的好處-->在超市看到有機會買 農藥的會怕#
但是有一些思維不是自己可以輕易察覺到的...例如:
在某幾次兇了別人而別人的反應都不敢反抗...-->心中用(歸納法)相信了"兇別人很有效"的觀念-->以後處事情常常用這種方法-->結果...自己推#
所以日常老和尚才會說了"它(指佛法)不是以很高的標準來責備我們,而是說有完整的一個道理引發我們。"
所以...我個人覺得在個人思考的時候使用"歸納法"有點不是很準...用"演繹法"比較好呵呵.
所以藏地辯經學制還有以前西方的哲學家才會採用邏輯推理演繹的方式來討論吧... 不過這方面我不是專家 必然有錯 請指正... )

感覺下面這一段可以另起一篇了~

2015年1月17日 星期六

經典彙集~戒律類~


戒律方面的蒐集大多會比較保守... 有一些特殊資料為了保密的緣故 不開放連結謝謝~







  • 密宗戒


2015年1月16日 星期五

全廣2015.1.14~15


2015.1.14~15 全廣進度
  這次加了音樂撥放器喔~內容為這段進度日常法師的開示音檔供大家學習



  • 第三修增上意樂者。如是修習慈悲之後,應作是思:噫,此諸有情,可愛悅意如是
乏樂,眾苦逼惱,云何能令得諸安樂,解脫眾苦。
[整段法王提要]有为利有情愿成佛的想法虽然很好,可是仅有这点还不够,必须真正了解佛身语意的三种功德,让自己生起定解:唯有一切种智才能真正圆满他利;为了圆满自他二利,必须要获得一切种智。
就生起菩提心的次第而言,或者就其因地而言,大悲心是最主要的。因为对众生的怜悯心的力量越强大,责任感就会越强,为利有情愿成佛的想法自然就会越坚定。
之前说自力发心最为殊胜,自力发心最主要就是由悲悯心所产生的。
[日常老法師]那麼就像上面這樣,一步一步過來,把大慈悲心,把那個無量的慈悲的心引發之後,應該進一步這樣地思惟。不僅僅是說有這個慈、悲,還應該這樣想:「對呀,這些有情啊,快樂嘛,沒有;痛苦嘛,這樣地多。怎麼樣能夠使他得到快樂呢?怎麼樣解脫眾苦呢?」這樣。所以上面告訴我們,怎麼樣使他快樂,然後乃至於要我親自去給他快樂。上面每一個地方都這麼說,所以到了現在這裡呢,由於這個慈悲心的策勵,
  • 便能荷負度此重擔,下至語言亦當修心。
[日常老法師]到那個時候,就一心願說:我親自要擔負起這個責任來,擔負起解救一切眾生苦惱,給他快樂的這個重擔。這個起來了以後,就是行持方面呢,什麼叫「下至語言」?換句話說,既然有了這個心,他一切時處無不為了這個而努力。只要能夠引發策勵他的心,隨便講話一開口,平常舉心動念、開口什麼,他一直策發這個心裡面,修持這個心理,把這個心要能夠生起堅固。
  • 前報恩時雖亦略生,然此說者,僅生慈悲與樂離苦,猶非滿足,是為顯示須有慈
悲,能引是心,我為有情成辦利樂。
[日常老法師]是,前面的報恩的時候,也說為了要報恩,所以你要還報他。那個時候這個還報的心,既然說曉得一切有情皆是母,當然你針對著一切有情也生起,這樣。那麼前面所說的,就是單單這種心裡邊還不夠,還不夠,這個是說你單單還報,單單是慈心跟悲心;而主要的這個慈心、悲心,是主要的有了這個慈悲要還報他,才進一步能夠引發現在這個增上意樂。既然你要還報他,要解決他的痛苦,要給他的快樂,那麼當然你要究竟圓滿地要完成這一件事情。所以,由於知道這個恩,要報這個恩,而策發這個慈悲心,因為這個慈悲心,所以要究竟利樂。這個一步一步,前面的因感得後面的這個果,而達到眼前這個所謂增上意樂。
  • 又此非唯於正修時,即修完後,一切威儀皆能憶念,相續修習增長尤大。
[日常老法師]那前面所說的,整個的彼此前一重引發後一層的這個次第步驟,到了引發了以後,這樣地修習。這一個修行,不但是說你正修的時候──它那個正修,就是前面說的,我們正規修的時候,每天是四座;實際上初學的時候,還不只四座,有的時候是六座,乃至於更多。說不但如此,而且修完了以後,在其他的一切狀態當中,「一切威儀」就是說行、住、坐、臥,除了這個正修以外,你繼續地還要「相續修習」。那麼這樣的話呢,這個力量就大,就大!
 在前面啊,大家還記得吧?這個講那個真正修行的時候,修完了以後應該如何去回向,回向完了以後那麼就起座了。它下一座還沒有開始之前,那個中間應該怎麼辦啊,也說得清楚。現在我們這個地方不妨回憶一下。說,你前一座修完了,回向完了,站起來到下一座中間,假定你令你的心就放逸的話,那麼修的勢力就非常地微弱。那應該怎麼辦呢?應該繼續地把你所修的這個內容,或者保持正念繼續下去,或者看經論,聞、思,用種種的方法來助成它,這個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則。因為我們無始以來,這個心理狀態就是非常強烈地、非常猛利地在雜染這種現行當中。實際上就是我們修的時候,還是在這種狀態當中。就算是你修的時候,能夠把雜染的這種現行能夠切斷,能夠把要所修的內容提起來了,但是那個時候,它並不堅固。你稍微一放的話,它那個非常強有力的這個惡劣的現行,又來了,又來了!所以說,這個中間如果說你不提持的話,它結果呢,大部分的時間,還在中間那個上面又繼續地增長這個染污之業。


  • 附錄: (掌中解脫開示之 增上意樂)
辛七、增上意樂
  正如子女要承擔起照顧母親的責任,為一切有情除苦、予樂的擔子就由我來承擔,由我獨立將有情置於佛地,這就是勝過聲聞、獨覺的「增上意樂」。 「慈心」與「悲心」好比不忍見到母親掉入深坑而希望有人出手相救,「增上意樂」則是毫不遲疑地決定由自己親自救她出離險境。總的來說,雖然聲聞、獨覺也有「慈心」與「悲心」,但卻沒有這樣的「增上意樂」。
  根據我大寶上師的口授,此「增上意樂」與「報恩」二者間承擔利生責任的關係,就好比商人準備購買貨物與決意購買貨物,有尚未決定與決定的區別。

全廣2015.1.12~13


 
2015.1.12~13


  • 又此非說不修餘道,是說須將修菩提心,而為教授中心修習。
[日常老法師](破除我們容易破太過的現行)這個一點重要!不是說我們什麼都不管了,我們了解這是我們的教授的中心。就像我們眼前一樣,不是說我們現在在這兒講這個事情了,什麼東西都不要了,飯也不吃了,不是,樣樣都要,上殿、過堂、掃地,樣樣都做,這中心在這個地方,我們要了解這個東西。
  • 總未能生前說領感,若善了知大乘學處,堅信大乘,亦可先為發心正受律儀,次乃修習菩提之心。
[日常老法師]總之,總綱來說,假如前面說的這個道理,還沒有如理如量地生起,你已經把大乘整個的要學的了解了,然後呢,產生了堅定的信心──這個「堅信」是淨信心喔,不是我們虛浮的喔!那個時候啊,同樣地可以先受菩薩戒,進一步再修菩提心,這個可以的。(若有淨信仍可先受)  (?若是如此得菩薩戒的標準就不再於發起如量的菩提心嘍?)(亦可先為"發心"的發心跟後面的"修習菩提之心"有何差異?)此點可以詳加討論
  • 如《入行論》,先受律儀及菩提心,次於彼學六度之中修靜慮時,乃廣宣說修菩提心。
[日常老法師]那個是《入行論》上次第,也可以的。(前說之依據)
  • 然為成就此法器故,於先亦須修眾多心,謂思惟勝利,七支歸依,修治身心,了知學處,發心欲護。(詳細可以參閱入行論相關開示)
[日常老法師]但是呢,雖然你不照著前面所說的,先發願心、後受戒,而是你先了解了大乘的好處,先受菩薩戒,可以。但是你為了真正成就你法器,也同樣地要修眾多前面所說的,譬如「思惟勝利,七支歸依,修治身心,了知學處,發心欲護。」這個我們一定要照著次第來,一定要照著次第來!(依照入行論次第所需條件)
  • 故進道中,修空性解須漸增進,尚有名在。然此相等大菩提心,亦須善修上上轉勝,令道昇進名亦弗存。
[日常老法師]所以,我們真正在修學佛法當中,主要的有兩樣東西:一個智資糧,一個福資糧。智慧資糧,就是像母一樣,這是空解;然後呢,福德資糧──方便,那個就是什麼呢?就是大悲為上首的菩提心,就像父。這兩樣東西啊,同樣地。所以進道過程當中,關於那個智資糧修空性解,它漸次這樣上來「尚有名在」。這是那個宗喀巴大師說,它那個告訴你的那些道理還有。但是現在我們這個地方的大菩提心,這個是大乘佛法的上首啊!同樣地也要好好地修,而且修了以後不斷地向上增勝,這樣才可以,而目前這個重要的東西,連它名字都沒有!實際上呢,我們現在就這個狀態。我們講:「哎正呀,要求大徹大悟啊!」這個的的確確,但是那修真正的佛道的大菩提心的內容,我們啊,唉!真的內容都沒有,這是好可惜的一件事情!反過來說,我們現在高興,啊!現在我們有了,懂了!(點破現狀 策勉)
  • 此於一切佛子唯一真道,《波羅蜜多教授論》中,宣說二十二種發心,從諸論師解釋此等進道之理,應當了知。(引申經教)
[日常老法師]這個道理,任何一個修學菩薩道的佛子,這是唯一的正確圓滿的──《波羅蜜多教授論》,就是《現觀莊嚴論》。它實際上這個是《大般若經》,乃至於像《華嚴》等等,廣略的不同。發那個菩提心,又分成功二十二個層次,這個不在這裡說它。那麼還有呢,這個是唯一的、真正的,許多的論師,就是祖師菩薩們啊,都解說怎麼樣層次上去,這個正修的時候,我們應該了解的。那麼關於這個,今天講到這裡。#
(思考題...)上面有一個題目,照樣地大家看一下,就是前面在這個一百八十六頁上頭。前面曾經說,說了十二因緣當中,就告訴我們,這個十二因緣當中告訴我們:這個從無明到受,是第一重因果,然後愛下面是第二重因果,我們正修的時候,從受境現前的時候,斷愛開始,十二因緣這樣講的。但是呢,妙咧!一百八十六頁上第二行,他說:「此中樸窮瓦大善知識」,這是一個真實修行的祖師喔,「專於十二緣起的有支,淨修其心」。欸,妙咧!他真正修的時候,不從受境上面斷那個愛,他從有支淨修其心,然後呢,「思惟緣起流轉還滅而著道次第」喔,他告訴我們這樣修。那我現在這是一個考題喔,大家想想看:那麼為什麼不從這個受支上面斷愛開始,從有支開始?
(往後~)請翻到《菩提道次第廣論》二百二十三頁,關於這個「修習希求利他之心」,這個七因果前面最主要的這個已經有了。怎麼樣從知母、念恩、報恩,然後呢,慈、悲。那麼到了這個情況之下,緊跟著說雖然已經有了這樣的大的慈悲心,無量的慈悲心,但是單單這個心還不夠,前面已經說過,聲聞緣覺也有。還要一樣東西──要「親自」來負擔,親自給一切有情樂,親自負擔起拔除一切眾生苦──這個增上意樂。現在就講這個。


還缺 四家合注 科判補充 後面補齊

2015年1月7日 星期三

全廣2015.1.9~10

                        今天也把接下來的進度整理出來了...
                          點我進入資料


  • 這段前面的開示主要提示我們已經遇到了完整告訴我們如何成就的方法.但是我們依然還是處在自己的現狀當中(不知道如何下手)如同裡面一開始提問要如何走的同學以及佛七的例子... 
  • 也明確的開顯了圓滿完整道次第的珍貴 勸勉我們珍惜 如果依之而行不出千日必有成果!
  • 反省 : 但是對我自己而言 就算是''不出千日''可以換來永久的安樂 但是好像依直沒有真心的去做修持 為什麼呢? 因為我自己對於佛法的定解尚未確立.應該多加聞思直至教理通達.真正的身心佛法... 

2015年1月5日 星期一

全廣進度2015.1.7~8 廣論筆記

筆記連結~按我
第一次做.還需要多多改善.

全廣共學 廣論筆記 緣起





  • 因為發現許多人都有在做全球的廣論共學. 而且有覺得這種方式 每天固定一段進度 堅持的學習對自己頗有幫助 所以做了一些整理 
  • 也是策勵自己堅持的聞思廣論道次第的論著 至少有個進度自己才不會有個偷懶的理由


編排方式:
  • 進度依著福智全球廣論研討跑 會盡量做出後面的進度 方便大家研討
  • 附註藏文名詞 佛法名詞的補充 
  • 外加祖師語錄 大多是從古今祖師解釋有關每個段落的引文 乃至經文 ...(例: 掌中解脫.法王開示.其他仁波切師長開示...)
  • 因法海無邊 所以無法攝集一切法語 如有增 減 錯謬 的過失請諸方大德指導.
  • 最後可能外加一些 討論思考題.重點整理
  • 未來可以直接整理中藏對照版 方便一些學習過藏文的學人可以一同參照 理解宗大師親筆所寫的原意 

經典彙集

為了方便學習故 在網路上蒐集了一段時間的資源 希望大家可以一同共享資源
所以才把一些資源放到網站上 如有侵權 請告知必定改善 
所以在目錄裡面才會有一些有名目但是實際上沒有連結的部分
那就代表還在努力的尋找資源 或著找到了還來不及上傳連結...不便之處煩請見諒
也非常歡迎大家互相討論如何編排 還有提供資料 做一些佛法資料的整合
連絡方式: xinfu08417@gmail.com

道次第典籍類

          本區皆為常用道次第相關典籍 主要是蒐集論典為主 祖師開示解釋另開一版
         
  • 菩提道次第廣論系列 : 
  1. 菩提道次第廣論(宗大師造 法尊法師譯) 福智版(附音檔註記.)
  2. 廣論科判(藏文)

  3. 掌中解脫(網頁版)
  4. 廣論中藏對照(PDF版)
  5. 廣論四家合註1.2.冊(藏文 影印版...)
  6. 廣論四家合註第一冊(藏文影印版)(藏文彩色掃描版)
  7. 廣論四家合註第二冊(藏文影印版)(藏文彩色掃描版)
  8. 廣論四家合註第三冊(藏文影印版)(藏文彩色掃描版)
  9. 廣論四家合註第四冊(藏文影印版)(藏文彩色掃描版)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 八大教授系列:
  1. 菩提道次第廣論
  2. 菩提道次第略論
  3. 菩提道次第攝頌(45攝頌)
  4. 速疾道論
  5. 安樂道論
  6. 淬煉精金
  7. 文殊口授
  8. 善說精髓
  9. 八大教授引導合集()

  • 其他:

  1. 三主要道
  2. 功德之本頌
  3. 善方策傳
  4. 三十八攝頌

  • 其他依止法相關:
  1. 事師五十頌釋
  2. .
  3. .
  • 其他下士道相關:
  1. 修<菩提道次第>初修法門 
  2. .
  • 其他中士道相關:
  1. .
  2. .
  • 其他上士道相關 : 
  1. .
  2. .
  • 其他止觀相關 : 

以上常用典籍皆網路蒐集自學使用 如侵版權  告知改善...
    歡迎提供資料 一起分享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