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歸依中說,由思惟身語意三事業功德,先應盡力增長淨信。論說信為欲依,次於彼德發起誠心證得之欲,則於自利亦定了知,一切種智必不可少。
[整段法王提要]就生起菩提心的次第而言,或者就其因地而言,大悲心是最主要的。因为对众生的怜悯心的力量越强大,责任感就会越强,为利有情愿成佛的想法自然就会越坚定。之前说自力发心最为殊胜,自力发心最主要就是由悲悯心所产生的。
[掌中解脫 法語]如果對痛苦沒有畏懼,就生不起尋求皈依的心;如果對皈依境沒有信心,就不會想去皈依,或是雖想皈依而心中並不相信.只當皈依是一句空話.(白法螺P496L2)
[日常老法師]這個道理,前面說過了。皈依,你為什麼要皈依啊?現在我們簡單地說一下。自己感覺得:「哎呀,生死無常!」然後呢又一切都是痛苦,一無依靠,唯一這個時候可以啊,要救我們出來的,只有這樣的一個對象,他也解決一切問題等等。既然你現在要幫忙人家解決,你當然也必須要具足這個條件,對吧?只求自己是皈依;也要幫助別人,你不但要皈依,你要學你所皈依的對象,這個是必然的道理嘛!所以這個地方就告訴我們,那就是前面所說的。那麼那個時候,你要幫助別人的時候,不僅僅是皈依他;你還要說,我一定還要學他呀,然後能夠幫助一切人解決這個問題呀!所以這個時候你對所學的這個對象,又更進一步地要產生淨信心,了解他的殊勝的地方,增長你自己的淨信心,效學他達成這個目標,所以「先應盡力增長淨信心」。(以皈依"信為欲依"的原理來闡釋悲是菩提心之因)
在這個《隨念三寶功德經》,所以為什麼我們必須要天天念,你天天念,你隨時隨地把這個目標懸在那裡。不要說你要發大乘心,就是你要皈依,你要想:啊,你為什麼要皈依他啊,原來他有這樣殊勝的功德,這樣圓滿的利益。你把這個大目標擺在前面的話,那個時候就把事情看得清清楚楚,你不會為眼前的這種小小的一點迷惑所迷惑住了。小小的、稍微一點的小甜頭,哎呀,你就跟著它去了!所以我們常常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你要遠大的目標完整地擺在這個地方,眼前的、小的東西就動不了你了。平常我們只看見小錢、一點點小的好處,就這樣。所以像一個小孩子,我們說一個比喻,他看見了糖啊,他就不肯走了,你怎麼騙、怎麼哄也不行。然後呢你另外一個地方,他那個地方擺的一塊糖,它也不一定很好吃;另外一個地方,擺一大堆最好吃的,啊,他那一塊糖他就不要了!這個是實實在在的情況。(我們的現狀:沒有往後觀察而被現象迷惑住...)
佛法真是了不起,它不是以很高的標準來責備我們,而是說有完整的一個道理引發我們。這是為什麼我們一直要經常思惟、觀察這個圓滿的好處,這樣。然後你才能夠把這個要期望的這個心,推向這個高的目標去,高的目標去。那麼等到你對這個佛的種種的事業功德,了解得越深越透徹,那你的淨信心越增長,認識也越清楚。所以「論說信為欲依,次於彼德發起誠心證得之欲,則於自利亦定了知,一切種智必不可少。」你了解了,產生了淨信心以後啊,你才曉得:「哎呀,對啊,這個才是我要的啊,我要幫助別人也必須要這個東西啊!」你那個淨信心一增長了,你的好樂心也就起來了。(原理!)
那我們現在的,對什麼呢?我們有我們歡喜的東西。然後呢,是的,對你真實應該歡喜的東西啊,應該有個深入的了解。你越了解得多,越了解得透徹,你的嚮往之心就增長了,增長了以後,你一心一意要去求它了。所以這個好樂之心,以前這個貪愛是壞的,因為無明相應的;現在呢,不是別的,就把那個貪愛之心轉一轉,以智慧相應的。說,不怕你不貪愛,怕只怕你弄錯了!貪愛的結果,害了你自己也害了別人。現在你就把那個貪愛的心轉一轉,結果啊你不但自己得到好處,也利益了別人。那個時候,這個貪愛是越大越好啊!所以這個叫作「善法欲」。你有了這個善法欲啊,那一心一意說,「我一定要做到它!」那個時候你就了解,不但是利他,就是自利也一定要得到這個,這個就是佛的智慧。有了這個智慧,才能夠真正解決一切問題,那麼你幫助那些人的這個目標,才可以達到。所以這一點啊,是 (我們所擁有的能力 就只是目標不一樣而已)
- 能為引生發心之因,雖有多種,然悲為勝,(至於一直強調"悲"的道理諸多善知識也已經講說多次)
[日常老法師]喏,這一點告訴我們了,是的,引發你發大菩提心的因有很多種,前面說過了。前面主要的舉了四因、四緣、四力等等,可是這個裡邊,最堅強、最有力、最殊勝的是什麼?前面告訴我們這個「悲」。
- 自力所發極為殊勝,此是《修次初篇》引《智印三摩地經》所說。
[日常老法師]大家還記得吧,四力是哪四力?自力、他力、因力、加行力。這個裡邊由於自力和因力發的是堅固,由於他力和加行力發的就是不堅固。那麼這個是什麼?《修次初篇》引經上面所說的。我在黑板上寫了,這個是《華嚴經》上的偈子:「魚子菴樹果,菩薩發大心,三事因中多,結果者甚少。」這個魚啊,那個產卵的時候,非常多、非常多,一大堆成千上萬的,但是最後那些能夠長出來的,很少;菴樹也是另外一種。還有菩薩發心,發心的人非常、非常多,所以因地當中,就是發那個菩薩心的人非常多,但是結果的時候,非常少、非常少。為什麼呢?為什麼呢? (引"華嚴"譬喻解釋)
在這個地方告訴了我們一部分,當然理由很多。所以前面說四因、四緣、四力等等,是由不同的地方,不同的說法。現在這個地方告訴我們最殊勝的是什麼呢?悲心。而且這個悲心還要什麼?初、中、後,一直。不是說你一趟發了就可以的。因為眾生無邊,而且剛強難調,所以如果你不繼續增長那個悲心的話,雖然你有了這個心,開始的時候很猛利,磨、磨、磨、磨、磨、磨、磨,慢慢就要磨掉了。我想我們一般都有這個,一開始的時候,發一個很猛利心:「哎呀,我想做這個!」大家都有這個:哎呀,一聽見修行好,馬上要去修行;一聽出家好,馬上要出家;一聽見這個好,就要這個……。然後呢跑得去呀,慢慢慢弄弄弄弄,越弄越糟、越弄越糟,弄到後來就塌掉了,太多的事情這個樣 (現狀: 做事沒有堅固的宗旨而漸漸無力...)
- 這裡可以討論一下... 前面第一大段 日常老法師 所闡釋的理路. 講到了皈依從增加"淨信心"入手 長時要隨念三寶而提到了"隨念三寶經" 引申出我們現狀容易被眼前的事物迷惑... 也提到了"它不是以很高的標準來責備我們,而是說有完整的一個道理引發我們。" 請收攝一下理路...
(以下提供一些個人的觀點......
我們不管做什麼事情都是由"離苦得樂"的本能在推動的前提下. 就每個人的觀念對苦樂有不同的認識. 由以上兩者的前提之下而推動了一切的思想跟行為的話 那"觀念"就是核心本身了. 如同電腦的處理器有固定的邏輯在處理 但是給他不同的軟體就會跑出各種不同的結果來一樣 <小跑題一下...> 所以我們要改變的是自己的"觀念" 但是以"人是理性的生命"的前提之下. 要改變觀念的話必須使用"正確的道理"來說服. 那就需要思維"正理" 也就是這裡提到的"信為欲依"裡面的"思維勝利"
收攝一下: 思維勝利好處-->如實相信-->改變觀念-->改變行為-->得到改變行為的結果#
下面作一些舉例:
有機蔬菜:看到了一個有關農藥害處的報導-->閱讀後分析可信性(報告 科學分析 病例...)-->心中相信並覺得農藥的壞處推出有機蔬菜的好處-->在超市看到有機會買 農藥的會怕#
但是有一些思維不是自己可以輕易察覺到的...例如:
在某幾次兇了別人而別人的反應都不敢反抗...-->心中用(歸納法)相信了"兇別人很有效"的觀念-->以後處事情常常用這種方法-->結果...自己推#
所以日常老和尚才會說了"它(指佛法)不是以很高的標準來責備我們,而是說有完整的一個道理引發我們。"
所以...我個人覺得在個人思考的時候使用"歸納法"有點不是很準...用"演繹法"比較好呵呵.
所以藏地辯經學制還有以前西方的哲學家才會採用邏輯推理演繹的方式來討論吧... 不過這方面我不是專家 必然有錯 請指正... )
感覺下面這一段可以另起一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