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30日 星期四

四家和註 每日讀 4.30 止觀篇

今天的段落是討論“一切功德皆是止觀之果” 宗大師先把它宗的疑惑標明出來~


2015年4月24日 星期五

四家合註 每日讀4.24

能直接用藏文去看宗大師的廣論原文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不然幹嘛要讀一堆原文書 ==


四家合註 每日讀4.23

歡迎所有會藏文的人一起編輯喔~下面的文件是開放大家自由編輯的 但是請勿隨意刪改 可以用括號把自己的想法加進去提供大家參考






藏文 四家合註 每日讀 4.22


2015年4月22日 星期三

全廣4.22

[日常法師開示]第二個呢,你要如理地,要多看、多讀這個大經大論(明示方法:宗)個大經大論是什麼?無垢的經論,這個概念很重要。那個時候才給我們正確的認識,而且這個時間恒長、勇猛,只有在這種情況之下,你才有機會,才有機會。(標定"經論"範圍)因為我們無始以來的習氣,這個力量非常強、非常強!這個力量非常強、非常強。(因:習氣強猛)


如果說你不認識,固然絕對談不到;你認識了,不努力作意對治的話,它還是一樣,沒有用。所以它需要兩個條件:第一個,一定要正確的認識,第二個,認識了還要作意對治。否則你不知不覺當中,那我想我們都有這個習慣吧!你並不曉得,在不曉得的行為當中,都是照著老習慣,對不對?我想這個人人體會得到的,所以你要想把它扭過來,只有一個辦法,叫作意對治。(宗:認識了還要"作意對治"  因:就算認識了還是沒有用  喻:下述)


這是所以為什麼大家,我跟你們說要看那個《了凡四訓》。《了凡四訓》當中有兩點對我們特別有用:一個是前面的袁先生,他自從見了雲谷法會禪師以後,決心要改過了以後,那個時候他內心當中,有兩句話,從前只是悠悠放任,這是以前的;現在呢,以後自有一番戰兢惕厲現象。那個就是說,他正確地了解了以後,真正要想改過來,必定要的作意對治,他一直在作意對治它──欸!不要讓那個老毛病,不要讓那個老毛病,不要讓那個老毛病!就是這個。否則的話,你就算認識了以後啊,沒有用!(正例:戰兢惕厲改過)


所以它那個上面告訴我們哪,天下的英雄、豪傑、俊彥不少,但是他為什麼改不過來呢?只有兩個字──「因循」,就是照著老樣子,「苟且」,就是這樣,他未嘗不知道,但是他就沒有作意對治。(反例:不作意對治的過患)


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不是我們現在懂得了;往往有的時候懂得了以後,反而還增長很多毛病,開起口來啊比誰都懂,但是自己的行為是老毛病。這種東西那是很可惜、很可惜的!這種人將來變成功什麼?三世怨的時候啊,就是那種世間很聰明的人,腦筋非常好。有很多人你看他腦筋很好,但是呢,哎呀!做什麼事情啊,都是到處碰壁,他自己還覺得很聰明一等呢!那這種毛病就在什麼上面?就在這個上頭,這樣。欸,你說他不知道嗎?他知道的,但是行為嘛他不相應。因為行為不相應,所以感得的好的果報沒有;因為腦筋肯動,所以這一世還是有這個東西,這第一種。(反例二:等流保有思辨習氣 果報不好 成因:行為不相應,所以感得的好的果報沒有)


第二種呢?後面像《俞淨意公遇竈神記》這段公案當中,他特別說的是什麼?他自己啊並不自己正確了解,他並沒有想真的想做惡,他還是很想做善哦!他自己覺得:喔唷,惜字、放生,跟了很多同修大家做那個什麼、做這個。唉呀!大家做了很多善事,嘿!結果啊,一點好報都沒有。幸好他還肯恭敬那個竈神,所以那個竈神說:「因為你一向對我很恭敬侍候啊,所以我今天告訴你。你以為做了好事啦,結果上帝派了一個日游使者,跟了你三年,你一個好事都找不到,只看見你的意惡重重啊!」這個也說明什麼?第二點說明,我們往往啊自己不知道,這個是更嚴重的。然後他不知道,還找種種……他不是藉口啊!他每年還抱怨,還寫那個疏文報告上帝:哎呀,說我做了這麼多好事,怎麼一點好報都沒有,只有惡報啊?(喻:沒有正確認識 一樣結果 還更嚴重 不知錯誤)

這是關於這個地方,像跟我們日常相關的幾個典型的例子啊,來告訴我們策勵一下。我們今天難得有這個機會,得到了這樣的完美殊勝的教授,我們務必想辦法,採種種的方法,怎麼樣使這個圓滿的教授啊,能夠真正運用,改善我們自己的人生。
(結勸:應受用圓滿教法) 應該說這個教法就是幫助我們建立正確認識並實踐的方法


那下面說「諸佛菩薩唯見此是」,沒有一個例外的,佛菩薩都是這樣,這個才是真正最快速成佛的殊勝方便故。下面引這個論上面這句話,引那個論上面這句話。(《入行論》云:「能仁多劫善觀察,唯見此能利世間。」)前面曾經說過,阿底峽尊者到西藏去的時候啊,人家問他說最好的找一個快速的方法能夠成佛,阿底峽尊者怎麼說啊?「哎呀,我也希望有這個,我也在求這個,我也巴不、急不得不要這樣地修啊!但是據我所知,說啊,不修菩提心、不學菩提心,然後呢不根據菩提心去學,修行圓滿兩種資糧的佛法啊,不知道,我可不知道,佛經上面也沒有。」這是非常清楚、非常明白。而阿底峽尊者所代表的是什麼呢?就是當年印度小乘、大乘、性宗、相宗、乃至於各派的傳承的中心,說得這麼清楚、這麼明白,這麼清楚、這麼明白。不但我們世間的經典他都看見,大家看他那個傳記當中,他到後來,或者定中,或者夢中,看見很多空行世界,那從來沒有看見過的,他都看見過,過目不忘。但是他卻沒有看見說,啊,居然有不要菩提心,居然不要積聚兩種資糧能成佛的方便,他沒看見,就這樣。所以前面啊,我重新把這一點,用很通俗的話來大家策勵一下、鼓勵一下。我們翻過去,發了這個心了,下面還要讓它增長啊,增長啊!
(宗:菩提心為成佛最勝方便
因:引《入行論》
喻:阿底峽尊者為當時善巧 也說唯有菩提心是最勝成佛方便 呼應入行論 )




稍稍討論一下"唯"見此能利世間 的唯字 真的是只有這個方法嗎?這個"唯"是否排除掉了其他種可能呢?就阿底峽尊者的那句話「不修菩提心、不學菩提心,然後呢不根據菩提心去學,修行圓滿兩種資糧的佛法啊,不知道,我可不知道,佛經上面也沒有。」先不管什麼考證什麼的 論式表達一下:
1.不修菩提心而成佛的佛  ... 是不存在的...因為 上述阿底峽尊者所說的緣故
若"承許"的話...   
2.成佛的話一定要修菩提心 ... 因為不修菩提心而成佛的佛是不存在的.
若"周遍不成的話" (就是回答"不一定"的意思啦~)
3.應是周遍的~...因為成佛只有修菩提心與不修菩提心兩種 而 不修菩提心的那種又不存在的緣故
3可以說:應是周遍的,因為佛由菩薩所生故
不承許的話,入中論云:諸佛為菩薩所生(我自己翻的)
不周遍的話,應是遍的,因為菩提心是眾生與菩薩的分別之處,入行論云:生死獄繫苦有情,若生真實菩提心,即刻得名諸佛子,世間人天應禮敬
~小小的把廣論跟理路結合一下~關於基礎辯論理路 我之前也有PO 可以稍微了解一下